我的名字叫chi(四)
三黄鸡
一直搞不懂三黄鸡到底是哪三黄,网上查资料才知道,所谓三黄指的是羽毛黄、爪子黄、嘴黄。对大多数食客来说,爪子黄嘴黄都能接受,羽毛黄就不可考了。再说,也不会有人喜欢吃鸡毛。还有人说,三黄鸡是朱元璋给起的名,不管是真是假,很多帝王将相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成了中华小吃的代言人了。三黄鸡的特点是肉嫩,烹制的诀窍就是掌握火候。若干年前,流行吃西装鸡,乍听还以为鸡也系领带呢。
虫草羊和虫草鸭
现在很多食品都贴上天然和有机的标签,鸡必是散养吃虫子长大的,牛羊则必称是以喝泉水吃草药长大的,以便强调跟普通牛羊间的区别。前天在老楼家吃饭,他炖了一条从青海运来的羊腿。据介绍,这种羊生活在雪线以上的高寒地区,吃虫草长大,因为它们有一种天然的发现和寻找虫草的本事,挖虫草的老农为了发现虫草,都跟在这些羊的屁股后头。试着吃了一块,果然又嫩又香,跟平时吃的羊肉大不一样。
说起跟冬虫夏草有关系的食品,首先想到的就是虫草鸭,其它打着虫草招牌的,基本没得到市场认可,成为品牌。但我搞不清虫草鸭是用虫草酱出来的,还是鸭子是吃虫草长大的。懒得查资料,推断应该属于前一种。如果喂鸭子吃冬虫夏草,成本未免太大了。虫草鸭好吃入味,虫草香味也很适中,若有若无。但最近出于对冬虫夏草的保护,超市里卖的虫草鸭不能叫虫草鸭了,只能叫酱鸭。
酱肘子
一个标准大小的肘子,足以够一个两口之家吃上三顿。第一顿趁着刚酱好,应该片空嘴吃。第二顿可以用它卷饼,葱和酱必不可少,还应该炒盘鸡蛋。第三顿最好是拿它炒菜,比如跟柿子椒在一起炒,稍加些生抽、白糖和黑胡椒粒,一定非常下饭。一个肘子过去40块钱就能买到,现在超过60元。上上个月在茂林居酒楼的外卖窗口买了一个,就是按照这个步骤吃的。可悲的是,家里一个多月大的小狗luka趁人不备,啃剩下的棒骨,结果被卡住了。最后只好去宠物医院开刀,才捡回一条性命。从此之后,家里再也不吃肘子和排骨一类的了,想吃的时候只能去餐馆。
甜妹耙泥鳅
泥鳅略带土腥味儿,但还可以接受,一般都是吃火锅涮着吃。有一道泥鳅钻豆腐,绝对是虐食,具体做法在别的地方说过,就不重复了,有人按同样的方法用泥鳅通茅坑(或者下水道),虽然很有创意,但通过茅坑的泥鳅就不建议大家吃了,关键这件事可行性不大,绝大多数的泥鳅,肯定会趁机顺着下水道溜之大吉了。成都人喜欢吃耙泥鳅,都知道耙子是翻地用的农具,用做烹饪手法还挺形象。花园桥边上有一家甜妹耙泥鳅,路过几次都下不了决心去吃,总觉得做出来的泥鳅是甜的。
羊汤
通花苑边上有家小铺卖羊汤,每次去哪儿喝酒,都要先喝一大碗羊汤垫吧。羊汤里内容很实惠,除了几大片羊肉,还有粉丝、木耳等,还配一个硕大的烧饼,都吃下去能把人吃撑了。有一次去潘家园逛文物市场,把手机丢在一家羊汤馆里,多亏发现及时,不然有人会说我喝羊汤也能喝晕了。其实,羊汤非但喝不晕,还能解酒。在枣庄有家道口羊汤就非常有名,跟北京喝过的羊汤不一样,枣庄的羊汤是乳白色的。后经高人指点,才知道从清汤白汤,便能分辨出是回民餐馆还是汉人餐馆做出来的。
酱汤
不管是去吃日料还是吃韩餐,一般都会点一份酱汤。本以为酱汤之间没有区别,其实大谬不然。简单来说,日料的酱汤很简单,顶多有些碎豆腐渣和海带,喝完素的直想直奔寺庙出家;相比之下,韩餐酱汤的内容就复杂了去了,除了豆腐,还有土豆洋葱牛肉或者狗肉之类的。在我看来,其实就是从狗肉煲演变来的。丰富归丰富,酱的感觉和味道没了。这说明跟日餐相比,韩餐显得不太自信,因而缺少了那种清汤寡水的境界。
酸菜汆白肉
在东北家家户户都积酸菜,平时吃饭也离不开酸菜汆白肉和酸菜粉,吃饺子也是吃酸菜馅的。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积酸菜的缸里为什么要放一块大鹅卵石,难道是怕酸菜逃跑吗,还是有什么其他目的,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没解决。搬到北京后,家里不积酸菜了,要吃就去超市买。可能是嫌外面的东西不卫生,买回家往往洗了又洗,直到把酸味洗没了。搬到新居后,邻居一家是东北人,还保留着在过道积酸菜的习惯,弄得整个楼道的味道都很难闻。想提意见,又不好意思,生怕搞坏邻里关系。只好在每次经过时,都屏住呼吸或者捏着鼻子。这家人还喜欢炖鸡,炖排骨,或者烧糖醋鱼之类的,只可惜我们两家平时没什么来往,不然的话,到了饭点儿还真有可能蹭一口。单从这一点上,就可以看出邻里关系是多么重要。
醉鱼
醉鱼是一道江南人常吃的下酒小菜,仿佛是看人醉得厉害还是鱼醉得厉害。鱼应该是用酒糟和盐腌制然后风干过的,虽然不熟悉制作过程,但好坏还是能吃的出来。有的醉鱼酒味太重或者太腥,有的不但嚼着费劲儿,大多都有小刺,可能是因为拿来做醉鱼的都是草鱼的缘故吧。无论如何,面对一条醉鱼,你必须选择是小酌一番,还是像醉鱼那样不醉不归,一头扎进酒缸。
相关文章: